基本信息
张增一  男  博导  人文学院
电子邮件: zhzy@ucas.ac.cn
通信地址: 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甲19号
邮政编码: 100049

研究领域

科学传播
科技舆情分析
科学方法论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博士生)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传播
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硕士生)
传播学   科学传播   公众理解科学

教育背景

   
博士研究生
2003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科学技术哲学)
硕士研究生
198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自然辩证法)
本科
1985年获厦门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物理学)

主要学术经历

2012.12~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2011.11~ 现在 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新闻传播学系(原新闻与科学传播系)主任

2009.11.~ 2011.11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8.8. ~ 2009.8. 麻省理工学院(MIT)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访问学者

2006.10. ~2011.11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2003.7~2006.10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8.1. ~ 1999.1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科学、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奖励荣誉

1.  2019年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称号。

2.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3.2006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十五”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
4.2002年获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
5.2002年获北京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奖学金
6.2002年获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

主要论著

论文

1.窦一鸣,张增一. 科学纪录片研究综述[J].科普研究,2022,02(1):91-99+104

2. Quan Zheng, Zengyi Zhang.An analysis of media discourse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in China[J].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2021, Vol.15(2) 220–237.SSCI.  

3. Zengyi Zhang. Creation-Evolution Controversies in China: A Study of Intelligent Design in Social Media[J].Almagest: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Ideas, 2021.02:192-207.

4. 黄楠,肖俊,张增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态度——基于新浪微博内容的文本挖掘[J].科普研究, 2021.02(1):33-41+100-101.

5. 张增一. “新”纲要新在何处?[J].科普研究,  2021.08(04):25-30+106.

6. 徐竞然,张增一.科学游戏研究评述[J].科普研究, 2021.02(01):56-64+98   

7. 张一鸣,张增一. 科学文化的内涵与结构探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02(02)114-121.

8. 迟妍玮,张增一.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的识别与控制——基于Web of Science研究文献的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01):56-65.     

9. 赖明东,张增一. 萨伽德科学理论评价的计算模型:PIECHOHOTCO的发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0.06(06):34-41.

10. 杨恋洁,张增一.科技报道对科技事件的建构——美国报纸科技报道相关研究综述[J].科学与社会,2020.03(1): 92-107.

11. 赖明东,张增一 雍熙. 萨伽德的解释连贯性理论及其争议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02(02):73-78.

12. 朱励瑶,张增一. 科普真人秀赛程设置的注意力分配机制——以《加油!向未来》为例[J].全球传媒学刊, 2019.12(04):44-53.

13. 李力,张增一.“果壳”与“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比较研究[J].科普研究, 2019.12(06): 58-69+115.     

14. 岳丽媛,张增一. PX”风险何以持续争议——基于微博和知乎文本的公众话语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9.05(05):85-91.

15. 郑泉,张增一. 争议性科技议题中的公众参与[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04(04): 53-58.

16. Zhang Yiming, Zhang Zengyi. Kexue Wenhua’ in Chinese and ‘Scientific Culture’, ‘Science Culture’, ‘Cul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ce as Culture’ in English: The Meanings and the Structure[J]. Cultures of Science, 2018.09(03).

17. 温家林,张增一. 错误信息的产生、传播及识别和控制——错误信息已有研究评述[J].科学与社会,2018.09(03):108-122. 《新华文摘》 2018年第24期 全文转载。

18.李晓丹,张增一. 对中国报纸关于“巴黎会议”报道的话语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04(04):84-89.

19.郑泉,张增一.转基因议题中科学话语的建构策略分析——以美国“智能平方”举办的一场转基因辩论为例[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04(04):104-111.

20.温家林,张增一.社交媒体中错误信息传播的回音壁效应[J].科普研究,2018.02(01): 33-40+105-106.

21.岳丽媛,张增一.风险与安全:PX”议题报道中专家话语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08):45-50.

22.张伦,徐德金,张增一.在线健康传播运动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优酷网“渐冻症冰桶挑战”为例[J].新闻大学,2017,(04):56-63+89+148.

23.张芳喜,张增一.《申报》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39(04):99-104.

24.张一鸣,张增一.中国两级光学学会历史关系探析(19701999)[J/OL].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3):161-168.

25.李晓丹,张增一.对中国报纸关于“气候门”事件的报道的话语分析[J].科学与社会,2017,7(01):95-107.

26.周怿,张增一.环境传播:一个新的学术领域[J].科普研究,2017,12(01):34-40+105+108.

27.吴睿,张增一.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事件的跨媒介传播分析[J].科普研究,2016,11(06):14-20+77+100.

28.张一鸣,张增一.中国光学学会成立探源[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37(03):327-337.

29.岳丽媛,张增一.国际环境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环境传播》的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01):61-65.

30.司格,张伦,张增一.社会化媒体的用户产品评价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文本挖掘的方法[J].国际新闻界,2015,37(06):38-58.

31.秦婧,张增一.从科学的视角看燕窝:解构还是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31(04):88-92.

32.黄彪文,张增一.从常人理论看专家与公众对健康风险的认知差异[J].科学与社会,2015,5(01):104-116.

33.张芳喜,张增一.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与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0):70-75.

34.秦婧,张增一.食品养生中的两种知识传统的冲突——以我国报纸的燕窝报道为例[J].科学与社会,2014,4(01):97-111.

35.张增一,李亚宁.论达尔文宗教观的演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06):85-92+127.

36.张增一,迟妍玮.国外科技报道研究:方法与趋势[J].科学与社会,2013,3(02):58-72.

37.张一鸣,张增一.论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思想及其渊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09):112-116.

38.李亚宁,张增一.科学研究中失败与错误的价值[J].民主与科学,2011,(06):20-23.

39.张增一.科学研究的途径[J].科技导报,2011,29(17):80.

40.张增一、李亚宁.达尔文与《资本论》:澄清一个历史误传[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9.
41.
李亚宁,张增一.迈尔论达尔文革命的实质[J].现代哲学,2009年第5期。
42.
张增一.理解达尔文革命[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4期。
43.
张增一,李亚宁.科学素质概念的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8 年第4 期。 
44.
李亚宁,张增一.美国社会中的科学、宗教与法律:斯科普斯案剖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年第5 期。
45.
张增一.超越科学大战:从对立到对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 年第4 期。
46.
张增一.科学划界:猴子审判案件剖析[J].现代哲学,2006 年第2 期。
47.
张增一,李亚宁.把科技传播给公众:MIT案例分析[J].科普研究,2009 年第3 期。 
48.
张增一.美国创世论与进化论之争探源[J].科学文化评论,2005 年第3 期。
49.
张增一.科学划界:世纪审判案例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 年第1 期。 
50.
张增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体系框架探析[J].科学,2004 年第6 期。
51.
张增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定位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中国人,2004 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52.
张增一.科学与人文:分离还是融合?[J].跨文化对话,2004年第14期。 
53.
张增一.达尔文的方法论与进化论争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年第2
54.
张增一,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之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 年第4 期。
55.
张增一.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 年第4 期。
56.
张增一.科学与宗教:一个正在兴起新领域[J].国外社会科学,2000 年第2 期。
57.
张增一.伽利略与罗马教会[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 年第3 期。
58.
张增一.伽利略:自然真理与《圣经》解释[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 年第1 期。
59.
张增一.基督教对进化论的反应[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6期。

60.张增一.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活动[J].近代史研究,1996 年第3 期。


专著、编著与译著

[1]诸葛蔚东、张增一 编,《多重视野下的新闻传播》,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2]张增一著,《创世论与进化论的世纪之争》(中国科学哲学论丛),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孙小礼主编、张增一副主编,《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年5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方法论的范畴研究”((01BZX020)课题最终成果。
[4]柯林斯和拉宾格尔著,张增一等译,《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2017年。
[5]戴维斯著,张增一译,《达尔文与基要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多迪默和卡尔特里耶主编,张增一译,《经济学正在成为硬科学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
[7]费恩曼著,张增一译,《费恩曼演讲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


合作

合作教授
1. 1998-1999, W. B. Drees ,时任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现为莱顿大学教授
2. 2008-2009, John Durant,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馆长

博士后研究人员
3. 2012-2016 胥琳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对外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4. 2013-2015 黄彪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