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洲 男 汉族 博导
技术与工程哲学教授
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主编
电子邮件:dzwang<AT>ucas.ac.cn
联系电话:010-69671368 / 88256360
传 真:010-69671368 / 88256360
通信地址:北京市玉泉路19号甲
邮政编码:100049
研究领域
创新研究与科技政策
招生信息
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大约每年各1人,优先考虑本科阶段为理工类或哲学类专业的考生。
教育背景
学历学位
1993,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并获科技哲学硕士学位
访学经历
2002-2003,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93-2006,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历任助研、副教授、教授
2006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教授课程
研究生专业课
技术与工程哲学
跨学科工程研究专题
研究生公选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学术兼职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主编
《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编委
《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编委
《工程教育评论》杂志(英)编委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创新战略专委会 副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 理事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科研建筑学术委员会 委员
出版信息
(一)主要著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上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副主编之一)
[2]《扎根大地的工程哲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的实践逻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管理实践丛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合著).
[3] 《中国大科学工程史》(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丛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4]《技术、工程与哲学》(国科大文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编).
[5]《企业创新网络:进化与治理》(创新研究文丛),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6]《知识、场域与创新》(科技哲学辑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技术创新与制度结构》(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8] 《加工生命:神奇的基因工程》(中青年科普文库),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0(合著).
(二)主要论文
[1] 迈向工程科学哲学:研究进展、主要问题与研究策略,《自然辩证法研究》,2024,40(9):3-11.
[2] 工程创新视野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研究》,2023,15(6):477-487.
[3] 工程生态:内涵分析与研究进路,《工程研究》,2023,15(5):378-389.
[4] 意象、知识与规范:工程教育的三重奏,《工程教育评论》(SMP),2023,1(1):22-26.
[5] 激荡三十年:从工程大国到工程强国,《中国三峡》,2023(8):9-16.
[6]从脱节到融合: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性变革探析(1992-2006),《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8):91-104.
[7] 从工程哲学看中国风格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3):124-130.
[8] 实验就是力量:培根的实验哲学思想新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9):55-62.
[9] 工程实践何以可能:关于“我造物故我在”的拓展性分析,《工程研究》,2022(4):286-294.
[10] 实验空间与有限责任:新兴科技的伦理与治理,《高技术发展报告》(2021).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287-294.
[11] 工程价值创造的复杂性与生态视角,《工程研究》,2022(2):17-18.
[12] X射线与岛津的科学仪器创新(1896-1945),《自然科学史研究》,2022(1):61-77.
[13] 神光系列激光聚变实验装置建造的工程史考察,《工程研究》,2022(1):79-91.
[14] 走向二元治理结构:关于颠覆性装备创新的哲学思考,《工程研究》,2021(6):533-542.
[15] 复杂工程系统的冲撞式设计方法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9):42-48.
[16] 长短波授时系统的工程史考察,《工程研究》,2021(1):87-96.
[17]"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造的历史考察,《工程研究》,2020(6):617-627.
[18] 走向负责任的工程:伦理准则的解释与内置,《化工高等教育》,2020(3):1-7.
[19] 基于实验思想的技术与战法协同演进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5).100-108.
[20] 技术、创新与生活世界:一个现象学分析,载王前编《中国技术哲学:经典作品与当代研究》,斯普林格,2020:183-198.
[21] 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历史考察,《中国科技史杂志》,2020(1):10-21.
[22] 工程实践的人文意蕴审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6):27-33.
[23] 脑机接口负责任创新研究进展,《工程研究》,2019(4).
[2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4).
[25] 走向工程实验哲学,载米切姆等编《东西方工程哲学》,斯普林格,2018:37-50.
[26] 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工程史考察,《工程研究》,2018(4).
[27] 关于工程创新的社会理论审视,《工程研究》,2018(3).
[28] 工程的社会评估方法论刍议,《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
[29] 伊甸园、圆形监狱与实验室:中国互联网叙事,载加西亚编《穆索与网络社会:从圣西门到互联网》,斯普林格,2016:155-186.
[30] 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制状况及政策建议,《工程研究》,2016(4).
[31] LAMOST工程的立项、建设与运行,《工程研究》,2016,8(1):107-122.
[32] 社会中的工程事故:中美铁路事故调查比较,《社会中的技术》(爱思唯尔),2015,43:69-74.
[33] 人工制品现象学: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哲学研究》,2015(6).
[34] 中美重大工程事故调查模式比较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2).
[35] 科研机构技术支撑人员:概念、角色与激励,《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10).
[36] 从工程事故中学习的过程及其制度安排,《工程研究》,2013(3).
[37] 复杂工程系统自组织问题研究综述,《工程研究》,2012(3).
[38] 工程传播与公众理解工程,载贾广社等编《工程哲学新观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9] 为了学术创新,该反思课题制了,《科学文化评论》,2011(4).
[40] 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状态分析及政策含义,《工程研究》,2010(3).
[41] 在学术与商业之间:中美大学案例比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
[42]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机制分析,《科学学研究》,2006(5).
[43] 试论工程创新的一般性质,《科学中国人》,2006(5).
[44] 企业创新网络治理模式分析,《中国创新管理前沿》(第2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31-138.
[45] 跨国创新网络中的企业技术学习,《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19.
[46] 在工程与哲学之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
[47] 关于大学技术转移的一个解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
[48] 技术哲学、技术实践与技术理性,《哲学研究》2004(11).
[49].联网与创新:双黄连粉针剂开发案例分析. 《科学管理研究》,2004(5):116-120.
[50] 关于大学科技园的一个网络分析,《科学学研究》2004(2).
[51] 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
[52] 再论创新视野中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哲学年鉴》(2001),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3] 组织创新、经济场域与企业技术创新,《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9).
[54]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科研管理》2001(5)
[55] 风险投资与高技术新创企业的治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5)
[56]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中西比较与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01(4).
[57] 高技术新创企业的治理:美国硅谷的创新网络及其启示,《决策借鉴》,2001(4).
[58] 国有企业步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过程的障碍与对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51-57.
[59] 科学、技术与经济间关系的制度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60] 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1).
[61]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1).
[62]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现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4).
[63] 美日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情报学报》,2000(3).
[64] 制度安排与持续创新,《科研管理》,2000(3).
[65] 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载陈晓田等编,《技术创新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6] 持续创新与企业成长,《科研管理》,1999(1).
[67] 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维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5).
[68] 技术知识与创新组织,《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1).
[69] 关于产业R&D合作的几个认识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3).
[70] 所有制、企业家与企业技术创新,《中国科技论坛》,1997(2).
[71] 制度、技术与创新——技术创新研究迫切需要开拓的一个新视野,《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6).
[72] 西方技术社会学中的作用子网络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3(4):34-39.
在研项目
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工程科学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主持)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技术创新哲学与中国自主创新的实践逻辑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3,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工程生态论理论体系研究(核心成员)
4,中国工程院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管理方法论与价值观研究(核心成员)
5,挪威研究理事会国际合作项目:挪威与东亚的社会物质转型(UCAS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