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邮件: yuesong@ime.ac.cn
通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3号
邮政编码: 100029
科研工作简介
主要从事微纳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超材料、超表面和硅光子器件,长期致力于人工微纳结构光场调控机理与新型微纳光子器件的研究。近几年的研究兴趣包括利用人工微结构增强红外吸收及探测能力,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微纳光子器件的逆向设计,基于大规模片上硅光子回路实现光计算AI芯片,同时开展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物理过程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包括激光玻璃通孔TGV技术与设备等)。
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取得光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超快光学及纳米光学著名专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龚旗煌院士(IOP、OSA和SPIE Fellow)。后于2013年5月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是国际著名纳米光子领域专家Prof. Dr. Laura Na Liu。他在德期间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博士后奖学金的支持。2019年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引才计划项目支持。近十年在包括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总被引1000余次,H因子17,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20余项。目前主持国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中科院项目若干,受邀担任Optics Letter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Optics Express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招生/招聘信息
根据组里现有在研项目和未来的工作规划,希望招收具有物理、光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自动化及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的科研工作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加入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对数值模拟(COMSOL、Lumerical FDTD)、优化算法(遗传算法、拓扑优化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卷积神经网络、Pytorch等),或微纳加工(主要是top-down微纳加工技术,如EBL或FIB,薄膜生长、刻蚀等),或光学实验(暗场显微光谱、光学全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有基本了解的同学优先,有一定实际经验更好。
目前有博士生(直博/普博)及硕士生(学硕/专硕)招生名额,同时开放博士后、工程师等岗位的招聘,欢迎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与同学与我联系。
招生专业
招生方向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
专利与奖励
专利成果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
科研活动
科研项目
参与会议
合作情况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现代光学研究所
北京邮电大学 光电信息学院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
中山大学物理系
指导学生
已指导学生
郭慧芳 硕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窦同辉 硕士研究生 085400-电子信息
王瑜 硕士研究生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
侯茂菁 硕士研究生 085209-集成电路工程
汪越越 硕士研究生 085400-电子信息
刘宇欣 硕士研究生 085400-电子信息
赵泓达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彭谞睿 硕士研究生 085400-电子信息
现指导学生
徐振钊 硕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冯彦鸣 硕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王子煌 硕士研究生 085400-电子信息
文志东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段宗福 硕士研究生 085400-电子信息
王浩鹏 硕士研究生 085400-电子信息
郑曜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南屹 硕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刘博涵 硕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李冯 博士研究生 140100-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