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 yujiang@mail.casipm.ac.cn
通信地址: 北京中关村北一条15号
邮政编码: 100190
工作与学习经历
2001/9–2004/12,中国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期间赴剑桥大学联合培养);
2005/1--2012/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现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期间赴剑桥大学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 Roy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Fellow);
2012/2-至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原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8-至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授课程
科研活动
学术简介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会的数字创新与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创新管理专委会副主任。经担任剑桥大学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Royal Society Fellow)。担任“科技政策模拟与决策”支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英创新政策与管理研究网络(Sino-UK Innov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Network)中方秘书长。
长期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管理与政策、数字化与产业竞争战略等研究,在“中欧高层创新对话”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中担任中方专家组核心成员。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项目和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课题。同时还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网信办、中国科协、中央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中央重要部门委托的大量产业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出版英文专著, 并担任多个国际SSCI学术期刊编委或者专刊客座主编等职务。
余江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Future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Industry and Innovation,IEEE 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和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等国际科技与创新管理等相关领域核心SSCI期刊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A类核心期刊上。相关政策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科技日报》等重要国家媒体。多份重要智库报告被国家决策部门采纳。
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奖等。
主持的部分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我国核心信息技术创新规律与创新体系研究”(2019.01-2023.12
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突破性创新科技政策体系研究”(2020.10-2023.12)
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项目“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我国未来重点产业创新路径研究”(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IT技术追赶中的互补性资产与路径选择模式研究”(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与驱动机制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可能产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若干领域的政策研究”(2017.12-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2019.09-2020.09)
中国科学院年度战略规划课题 “国立科研机构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新机制设计研究”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子课题“支撑创新驱动转型的信息技术预见”(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
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计划重大研究任务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以下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例”(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
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项目“国家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与国际技术转移研究”(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
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办战略研究“重大专项与国际经验研究:信息技术领域前沿创新案例”(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
代表性研究成果
[1]. Digital-Enabled Public Service Innovation in China's eHealth Sector: An Institutional Logics Perspectiv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0, PP(99):1-18.
[2]. Link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rise of China's fl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0, 151.
[3]. Exploring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20.
[4]. Towards a service-dominant platform for public value co-creation in a smart city: Evidence from two metropolitan cities in Chin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42(MAY):168-182.
[5]. Legitimacy building and e-commerce platform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experience of Alibab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39(FEB.):115-124.
[6].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 for the Ecosystem-based Manufacturing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3D Prin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9, 0020-7543
[7]. Related yet diverging sectoral systems: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and semiconductors in China[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7.
[8]. Generat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aths to the desired future through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J]. Futures, 2016, 81(aug.):81-97.
[9]. From concept to implemen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ging cloud computing industry in China[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6, 40(2-3):130-146.
[10]. Government in standardization in the catching-up context: Case of China's mobile system[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4,38(2):200-209.
[11]. Motivation and strategy: MNCs embeddedness in Chinas standardization based innovation[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4, 38(10):890-901.
[12].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modeling of semiconductor sector in China[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3, 7(2):194-214.
[13]. Nurturing business ecosystems to deal with industry uncertaintie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3, 113(3):385-402.
[14]. Linking business ecosystem lifecycle with platform strategy: A triple view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org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 62(1):75-94.
[15]. Government in standardization in the catching-up context: Case of China's mobile system[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14.
[16]. A two-stage technology foresight model with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hinese ICT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2, 79(7):1254-1267.
[17]. From 3G to 4G: technology evolution and path dynamics in China's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ector[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1, 23(10):1079-1093.
[18]. Evaluating 3G licensing patterns for an indigenous standard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Decision Making, 2008, 7(3), 451-470.
[19]. Emerging markets has China caught up in I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0, 53(8): 30-32.
[20].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mplementary assets: Business strategy in China's 3G development[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 27(4):647-675.
[21]. Develop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address complex challenges: evidence from local high-tech firm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0, 51(2/3/4):319-341.
[22]. Innovation diffusion in a context of radical industry restru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 Learning, 2006, 3(2):214-226.
[23].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2005, 3(2):114-126.
[24]. The strategic roles of government in e-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of China and Korea[J]. Electronic Govern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 2(2):177-187.
[2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升级测度研究[J/OL].科学学研究:1-16[2021-05-28].https://doi.org/10.16192/j.cnki.1003-2053.20210202.003.
[2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J].经济管理,2021,43(01):5-17.
[27].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8):1018-1023.
[28]. 以跨学科大纵深研究策源重大原始创新:新一代集成电路光刻系统突破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01):112-117.
[29]. 国立科研机构如何牵引核心技术攻坚体系: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8):920-925.
[30]. 造强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规律探索与体系构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3):339-343.
[31]. 数字创业:数字化时代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J].科学学研究,2018,36(10):1801-1808.
[32]. 深度数字化如何重塑服务创新[J].清华管理评论,2018(09):50-54.
[33]. 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7,35(07):1103-1111.
[3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演进机理——以中国蜂窝移动通信产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6,34(12):1807-1816.
[35]. 推动中国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02):181-186.
[36].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与挑战——基于专利文献计量的角度[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5):682-695.
[37].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的规模增长关联诊断——兼论产业创新系统规模因子的构建与应用[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12):38-52.
[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内涵[J].中国科学基金,2009,23(03):187-192.
[39]. 通信产品标准竞争中的企业联盟动因分析[J].科研管理,2004(01):129-132.
[40]. 第三代移动通信集成创新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2):89-94.
[41]. 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价值链状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05):497-499.
[42]. 系统性技术创新与价值链重构[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7):5-8.
[4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替代进程分析[J].科研管理,2002(03):14-19.
研究领域
公共政策与管理;产业科技政策与管理 ;数字创新
招生专业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