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樊杰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电子邮件: fanj@igsnrr.ac.cn
通信地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地室
邮政编码: 100101

研究领域

1982年从北京大学地理学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名:地理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其间,曾在德国和奥地利研究与讲学共计5年左右,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职资源环境科学系主任2年多,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共计8年。现任地理资源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综合人文地理学的科研、教学和实践工作。创建地域功能理论和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国家决策部门合力推动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技术,成为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我国自主开发的技术方法,开展“双评价”被确定为国土空间治理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坚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方向,倡导的人地综合研究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特色流派受到国际同行关注。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自科基金重点项目、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部署重大研究课题负责人。在Nature子刊、人文地理学顶刊PiHG和科学通报(中英文版)等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资源科技进步特等奖、规划领军人才奖,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建院7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2011年当选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2022年当选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多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2017年入围院士候选人。

在“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应邀报告“中国人文地理学70年创新发展与学术特色”,在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110周年、115周年大会应邀做大会学术报告,在纪念李希霍芬国际学术会议(柏林)应邀做大会报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组织的两次地球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课题研究中,牵头组织“人文地理学”研究;在《地球科学大辞典:地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分卷》中,担任副主编,负责组织“人文地理学”词条撰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地理》教材主编。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基础上,领衔创建“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界首个省部级实验室,并担任2届主任,实验室为一批在人文地理学界有学术影响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平台。领衔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人文地理本科专业,担任人文地理学教研室主任,使中国科学院建成了人文地理学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连续4届担任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连续3次担任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组)委员。是中央统战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科技部、审计署等科技咨询委员会或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在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发言,随总理率团出国与国外专家对话。

2000年前:主要从事乡村工业化和能源地理研究。其中,通过时隔10年对中国7个乡镇相同样本的跟踪比较研究方法、以及揭示的中国乡村工业化基本动因和特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美国出版的学术专著《RURAL CHINA》,受到国际同行肯定,被评价认为“是近年发表的发展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成果之一”。坚持能源地理研究,重点讨论能源战略与碳排放、新能源配额制、欠发达地区能源供需特征等问题。2023年以共同一作和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刊发在Nature Energy的论文,是一项基于能源支出视角探究发展中国家城乡家庭能源公平的创新性研究,入选全球前1%ESI高被引论文。

2000年后:主要从事地域功能理论、主体功能区区划与优化方法、“双评价”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工作。提出了地域功能理论,建立了空间综合均衡模型,发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演变规律,被评价为“在世界层面上对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开创性贡献”。建立了承载力和地域功能“双评价”技术方法,开发了可持续性预警和灾后应急评估的技术路径,被评价为是与行星边界“不同空间视域的方法前沿”和“科学的地理方法”,在多尺度国土空间规划以及汶川、玉树、舟曲、芦山、鲁甸等重大灾后重建规划中通过检验并被推广应用。组织研发了全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被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采纳并支撑了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较早探讨青藏高原城镇化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近年来参加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为载体探讨主体功能复合化的成因和效应,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方案被全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采纳。


招生信息

招生方向:区域发展与空间规划

招生专业:人文地理学

工作经历

1985-07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85年)、助理研究员(1987年)、副研究员(1992年)、研究员(1996年,2007年评定为二级)

2002-10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研究部(中心)主任(2002-2010年)、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25-至今)

2016-02-至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2016-2021年)、学术委员会主任(2022-至今)

期间:

1988-101989-04,民主德国科学院地理与地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德科学院院级合作项目,德方项目负责人为东德地理学会理事长),客座研究员

1993-031994-04联邦德国不来梅大学经济地理研究所(DAAD-K.C.Wang助研金资助项目,合作导师为IGU德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博士后研究

1994-041995-12联邦德国不来梅大学经济地理研究所VW基金会资助中德合作研究项目,合作者为IGU德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客座教授、项目中方负责人(此后,1997-2002年每年3个月在德短期工作)

1998-022000-0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主任

2004-042004-07,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土地利用组),特邀教授

2006-032024-0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非法人机构),主任


主要学术兼职

1.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土空间规划分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

2.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专委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监事

3.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专委会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4.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5.      学术期刊:《经济地理》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刊(中英文)》编委、《地理学报》编委、《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副主编

主要社会兼职

1.      全国政协: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科教卫体专委会委员(2018-2023年);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科教卫体专委会委员(2023-2028年)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连续担任四届(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2025年);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专家小组成员(2008年);《生态补偿条例》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0-2013年)

3.      财政部、环保部、国土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专家组组长(2017年起)

4.      自然资源部/国土部:连续三次担任国土(空间)规划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成员(2011-2030年规划、2016-2030年规划、2021-2035年规划)、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2023年起)、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20-2025年)

5.      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9-2024年)

6.      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起)

7.      审计署: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咨询专家(2016年起)

8.      林草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专家组成员(2020年起)

9.      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生态环境组组长(2024年起)

此外,还担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或委员,以及广东省、北京市、青海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杭州市等省市政府参事或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授课程:

目前,主讲本科生课程《国土空间规划I》,硕士研究生课程《国土空间规划II》、《城镇化前沿问题》,主持博士生课程《现代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参与博士生课程《现代地理学前沿》等。


专利与奖励

1.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2009年,“中国地域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研究及重大规划实践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三名突出贡献者排名不分先后)

2.      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自然资源部,2023年度,主体功能区划及优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特等奖,排名第一)

3.      规划领军人才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2021年度,个人奖)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优秀成果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一等奖,获奖者排名不分先后)

5.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度,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二等奖,排名第一)

6.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

7.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8.      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

9.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

10.   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士(2011年)

11.   中国地理学会会士(2022年)


出版信息

代表性学术期刊论文

1.        Fan Jie (共同一作、通讯), Liu Baoyin, Lei Tianjie, Sun Yong, Ma Yunjia, Guo Rui, Chen Dong, Zhou Kan, Li Sisi, Gao Xiang, Exploring how economic level drives urban flood risk,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终审修改已返回,待接收)

2.        Wang Qiang, Fan Jie (共同一作、第一通讯), Kwan Mei-Po, Zhou Kan, Shen Guofeng, Li Na, Wu Bowei, Lin Jian, Examining energy inequality under the rapid residential energy transition in China through household surveys, Nature Energy, 2023, 1-13.

3.        Fan Jie, Liu Hanchu, Sun Zhongrui, Yi Jiawei, Liu Baoyin, Chen Dong, Guo Rui, Sun Zhe, Zhao Hao, Stress of spatial orient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s into Tibet on fragile ecosystem—Using geo-tagged big data, People and Nature, 2023, 5(6): 1962-1976.

4.        Fan Jie, Liu Baoyin, Ming Xiaodong, Sun Yong, Qin Lianjie,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unreasonable human behaviours on natural disaster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2, 9: 322.

5.        Fan Jie, A century of integrated research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in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22, 46: 988-1008.

6.        Fan Jie, Wang Yafei, Wang Chuansheng, Chen Tian, Jin Fengjun, Zhang Wenzhong, Li Lijuan, Xu Yong, Dai Erfu, Tao Anjun, Zhou Kan, Li Jiuyi, Tang Qing, Chen Dong, Guo Rui. Reshaping the sustainable geographical pattern: A major function zon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China, Earth's Future, 2019, 7(01): 25-42.

7.        Fan Jie, Yu Hu, Nature protec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Selincuo region, conflict resolution, Science Bulletin, 2019, 64(07): 425-427.

8.        Fan Jie, Wang Yafei, Ouyang Zhiyun, Li Lijuan, Xu Yong, Zhang Wenzhong, Wang Chuansheng, Xu Weihua, Li Jiuyi, Yu Jianhui, Zhou Kan, Risk forewarning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a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index in China, Earth's Future, 2017, 5(1): 1-18.

9.        Fan Jie, Wang Qiang, Sun Wei, The failure of China's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2050 and its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5, 49: 1160-1170.

10.     Fan Jie, Sun Wei, Ren Dongming, 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 and regional energ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China, Energy Policy, 2005, 33(08): 279-287.

11.     Wolfgang Taubmann, Fan Jie (共同通讯), Die rolle der kollektiven gemeinde-und dorfindustrie im transformationsprozess des laendlichen China, 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 1995, 83(3): 105-124.

12.     樊杰, 周侃, 盛科荣, 郭锐, 陈东, 王亚飞, 刘汉初, 王正, 孙勇, 张杰, 伍健雄, 赵浩. 中国陆域综合功能区及其划分方案.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3, 53(02): 236-255.

13.     樊杰, 赵鹏军, 周尚意, 邓祥征, 王琛.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地理学报, 2021, 76(09): 2083-2093.

14.     樊杰, 中国人文地理学70年创新发展与学术特色.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 49(11): 1697-1719.

15.     樊杰, 徐勇, 王传胜, 牛亚菲, 陈东, 孙威.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 科学通报, 2015, 60(32): 3057-3066.

16.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地理学报, 2015, 70(02): 186-201.

17.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07, 62(04): 339-350.

18.     樊杰. 长治-焦作地域工业综合体的组织. 地理学报, 1989, 44(02): 174-184.

主要学术专著和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等

1.      中国地球科学2035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朱日祥,副组长:王成善、王会军、徐义刚,组员(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发虎、樊杰、高锐、胡永云、李献华、潘永信、沈树忠、吴福元、张培震、张人禾、张铁龙、郑永飞. 中国地球科学2035发展战略.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23.

2.      地学大辞典地理学分编委会(总主编:孙鸿烈,地理学分编委会主编:郑度,副主编:蔡运龙、樊杰、傅伯杰、周成虎). 地学大辞典,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      Fan Jie, et al. How Chinese Human Geographers Influence Decision Makers & Societ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Springer, 2016. [中文版:樊杰等著. 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的学术探究和社会贡献(中国地理学会提供首次在我国召开的IGU大会代表性学术著作).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4.      中国地理学会编著(首席科学家:樊杰2011-2012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人文-经济地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      Lu Dadao, Fan Jie (Co-editor).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China: A Roadmap to 2050.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pringer, 2009. [中文版:陆大道、樊杰主编. 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      樊杰(主编). 辽宁海岸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功能区划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

7.      樊杰(主编). 广东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配置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8.      樊杰(主编).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9.      樊杰(主编). 国家汶川/玉树/芦山/鲁甸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2010/2014/2016.

10.   樊杰等著.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4.

11.   樊杰(主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技术方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指南/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9.

12.   Fan Jie, Thomas Heberer, Wolfgang Taubman. Rural China. New York: M.E. Sharpe Publisher. 2006.


科研活动

国家级科研项目

1.      科技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05-2006年,负责人

2.      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遥感地理信息支撑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008 -2010年,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功能区与行政区非耦合性形成机理及尺度效应(42230510)2023 -2027年,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域功能空间结构与综合地理区划研究(41630644),项目负责人,2017-2021年,负责人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域功能格局的形成机理与识别方法(40830741), 2009-2012年,负责人

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规划研究,2017-2018年,负责人

7.      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四,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体系,2019-2024年,第二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及部委重点科研项目

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群,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与方案研制,2007-2009年,负责人

2.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评估与调控,2012-2015年,负责人

3.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项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与调控,2015-2016年,负责人

4.      中国科学院绿色丝路先导专项课题,青藏高原国家公园()建设研究科学方案,2018-2023年,负责人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项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2004-2006年,负责人

6.      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委托国土规划试点项目,广东省国土规划,2004-2006年,负责人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重大课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2006-2007年,负责人

8.      自然资源部委托项目,全国重点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研究,2023-2024年,负责人

地方委托重大科研项目

1.      海南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海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09年,负责人

2.      山西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12年,负责人

3.      辽宁省人民政府委托项目,辽宁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2012-2013年,负责人

4.      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国家空间规划试点项目,福建省级空间规划编制,2017-2018年,负责人

5.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委托国家空间规划试点项目,六盘水市空间规划,2017-2018年,负责人

6.      广东省汕头市发展和改革局委托项目,美丽汕头发展战略规划,2018年,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