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 zhangfp@im.ac.cn
通信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科院微生物所
邮政编码: 100101
研究领域
课题组长期从事免疫学研究,近年来在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病毒感染免疫反应规律以及微生物与肠炎发生机制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研究方向:
1.重要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的宿主互作与致病机制
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病原感染宿主和致病机制将有助于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007年以来,寨卡病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流行传播,并且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关,这使得人们对该病毒越加关注。寨卡病毒可以跨越胎盘屏障造成胚胎受损,但寨卡病毒感染后宿主免疫反应以及造成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此外,课题组也致力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重要病毒感染后,宿主免疫反应以及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2.病毒感染诱导TFH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
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辅助性T细胞亚群,在生发中心形成、B细胞活化和抗体类型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TFH细胞参与了机体免疫,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而TFH细胞功能失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和肿瘤等许多疾病有一定的关系。TFH细胞的两面性决定了人们能够利用其优势来清除病毒感染,另一方面则需要研究如何避免TFH细胞导致的免疫病理反应。因此,TFH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研究是国际上重点关注领域,而TFH细胞的分化和命运是如何被精细调控这一问题尚未完全阐明。课题组长期从事于T细胞分化研究。在病毒感染中,TFH对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种因素参与了病毒感染后TFH的分化,利用筛选出的转录因子,研究对病毒感染中TFH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及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3. 肠道菌群与肠炎易感基因致病机制的关系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日益成为科学家们感兴趣的焦点。宿主和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肠道内环境稳态,对这一“共生-互益”的复杂机制的探索将对研究因肠道菌群异常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克罗恩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但是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普遍认为宿主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因素和肠道菌群改变等多因素共同导致克罗恩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在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课题组主要关注的是肠炎敏感基因的多态性对肠道菌群和克罗恩病的影响。利用致病菌感染带有肠炎诱导基因的小鼠模型发现,致病菌感染对该小鼠的影响要比野生型明显,其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的表现更加强烈,说明这一敏感基因的突变导致宿主中肠道菌群的平衡被破坏,肠道内环境的稳态发生改变。实验室下一步将重点研究肠道菌群在克罗恩病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调控免疫反应的具体机制,这对推动克罗恩病的个性化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
招生方向
教育背景
学历
博士
学位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
教授课程
科研活动
科研项目
参与会议
指导学生
已指导学生
韩小娟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芝世鹏 硕士研究生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黄华镕 硕士研究生 077802-免疫学
刘宏涛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刘馨远 硕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刘丹丹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曹凯悦 硕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季苗 硕士研究生 085238-生物工程
钱琦琪 硕士研究生 077802-免疫学
现指导学生
翟笑雨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刘翔文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李超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吴越鑫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周兆琦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石艺璇 硕士研究生 086000-生物与医药
陈信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
史圆圆 硕士研究生 077802-免疫学
康宇尘 博士研究生 100102-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