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邮件: txli@mail.sitp.ac.cn
通信地址: 上海市玉田路500号
邮政编码: 200083
研究领域
电子和光电子学研究的前沿实验技术、原理探索和效应验证
其中,实验技术指高空间分辨的电子特性测量技术,包括在纳米尺度上揭示高性能电子、光电芯片中与性能直接相关的载流子、能带分布。
光电子学的原理探索侧重于新型低维结构中光子-电子之间信息和能量交换的新颖现象和原理,如原子层二维结构、量子点、纳米线等。
上述新颖光电机制的发现将在光子探测和光伏能源技术上获得功能验证,如突破传统极限的室温红外光电探测等。
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
招生方向
教育背景
学位
凝聚态物理博士,2000年于南京大学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
社会兼职
教授课程
专利与奖励
奖励信息
专利成果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
科研活动
主要科研活动和成果:
1) 自主研究:建立了针对单个纳米结构的光电子学实验平台,在半导体单量子点、单纳米线的光电效应和量子行为研究中取得新颖发现
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PM),实现了对纳米尺度半导体结构光电特性的研究,其中光电流噪声:RMS≤0.08 pA,电接触空间漂移:≤5 nm/min,都优于国际同行报道的最好水平。 主要科学发现包括: I. 在InAs/GaAs单量子点体系发现亚稳态的共振隧穿机制,该机制使单量子点在室温下的光电响应增益达到69.7; II. 发现和分析了GaAs单纳米线少子寿命经表面弛豫急剧下降等新机制,在陷光效应和光栅沟道效应的共同作用下,GaAs垂直纳米线阵列的光响应率可以达到250 A/W,超出商用GaAs PIN 探测器两个量级以上。
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ACS Nano, Nature Comm., Appl.Phys.Lett.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并获顶级物理学刊物Rev.Mod.Phys.论文引用评述。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集成项目,973子专题等。
主要成果在2012年、2017年信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连续选入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性成果的核心材料。
2) 合作研究与分析支撑:提出和实现了纳米探针扫描技术中的肖特基隧穿测量新模式,支持了天宫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型号任务中核心红外探测器的研制
作为第一发明人,提出和应用纳米探针肖特基隧穿扫描模式,将功能结构中载流子的分辨能力由国际报道的5-8 nm提升至2.2 nm,纳尺度电子学测量的噪声水平降至5 meV. 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分析技术提供了传统手段无法获取的半导体芯片内部精细的电子、光电信息,指导了暗电流、串音、盲元等主要性能的优化。包括 I. 对空间用InGaAs短波红外(Txx2工程)、 HgCdTe中短波红外探测器件(xx型号),以及雪崩单光子探测器(院先导专项),实现PN结区和吸收区二维电势、载流子分布的直接观测。 II. 对量子阱甚长波红外(重大专项核心元器件)、量子点长波红外探测器件(预研),实现对单量子点/阱中电子占据状态的直接观测。 III.开放与合作:科研平台被遴选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电子学科研和产业等提供分析支持,包括揭示新型低维材料如石墨烯的原子构型、原子层异质结的光电效应等。
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高级技术支撑人才“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计划。
指导学生
已指导学生
殷豪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黄文超 硕士研究生 0773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夏辉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现指导学生
张健 博士研究生 070205-凝聚态物理
欧凯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指导研究生情况
现指导研究生
李玉莹,硕士研究生 070205-凝聚态物理
欧凯, 博士研究生 0774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张健, 博士研究生 070205-凝聚态物理
姜新洋, 硕士研究生,凝聚态物理,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联合培养
邓伟杰, 硕士研究生,凝聚态物理,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联合培养
谢天, 硕士研究生, 新能源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叶新辉, 硕士研究生, 新能源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张帅君, 硕士研究生, 新能源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已毕业研究生
殷豪,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Bruker Nano Surfaces
黄文超, 硕士研究生 0773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夏辉, 博士研究生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
童中英, 硕士研究生, 新能源材料 (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姚碧霂, 博士研究生,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上海市扬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