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空间探索技术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动力学与控制教研室主任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空间应用中心主楼南910,100094

电子邮件: gaoyang@csu.ac.cn


个人简介:高扬,1974年出生,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系(1997),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2000),美国密苏里大学获得学士(2003)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航天动力学、导航与控制学科应用基础研究,曾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863及重点研发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支持,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参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负责实施了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9-2019.9在轨)综合精密定轨专项,实现了低轨大型载人航天器厘米级精密定轨。所取得的预先研究和工程研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7年一等1项、2019年二等1项),获得2020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扬研究员是中国力学学会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2009-至今)的主要组织和推动者,共同编著出版了《纪念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十周年》一书,2017年参与创办了我国航天领域首份国际英文期刊《Astrodynamics》担任共同主编,作为大会主席组织举办2022年第28届航天飞行动力国际研讨会。近5年来,率先阐明地月空间战略意义及DRO独特性质与应用价值,开展了地月空间探索与利用的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中科院先导专项“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的立项和实施,担任该专项飞行任务总体设计项目负责人和专项首席科学家。


工作和教育经历:

2011.01-至今,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副研究员,研究员;2005.06-2010.12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现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4.01-2004.12 美国密苏里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2000.08-2003.12 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机械与宇航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7.08-2000.07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现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93.09-1997.0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学士学位。

研究要闻

  • ​2023年两会,航天科技集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就加快我国地月空间发展提出提案。地月空间开发利用已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资源开发利用、太空服务等地月空间产业正在萌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将构建地月空间基础设施。

  • 2023年:计划招收2023年9月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1-2名,招聘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2名,详见“招生招聘”。

  • Liu J, Wang W, Zhang H, Shu L, Gao Y. Autonomous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timekeeping in lunar distant retrograde orbits by observing X-ray pulsars. NAVIGATION. 2021;68:687–708. https://doi.org/10.1002/navi.451 一文刊出,本文对脉冲星导航与地月空间DRO轨道相关联,揭示了DRO轨道稳定性有利于显著提升脉冲星导航精度。

  • 28届国际航天飞行动力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Flight Dynamics, 简称:ISSFD)将于2022829日至92日在北京举办,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飞行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组织举办。本届会议详情查询请登录会议网站:https://issfd-28.casconf.cn

  • 12届(2022年)全国(中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共同组织举办。本次竞赛将拟定甲组和乙组两个题目,以利用地月空间作为轨道设计问题的任务背景。计划2022701 参赛报名

研究方向

  • 空间探索任务设计轨道优化 

主要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预先研究项目,在空间探索任务分析与设计方面开展前沿探索。考虑多天体引力场的轨道设计研究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是数学知识应用的集中体现,也是带动空间探索任务总体论证的重要技术。载人航天与无人深空探测都是国家未来可能立项的重大工程,未来5 年将重点关注月球探测、行星与小天体、木星系统探测的航天器飞行轨道设计与优化。

  • 航天器精密轨道确定与自主导航技术

依托空间实验室应用任务项目,发展航天器精密定轨方法的系统研究,开发精密定轨软件,掌握航天器定轨、导航与授时技术。航天器精密定轨技术应用广泛,与其直接联系的重要问题是天体引力场探测与系统参数估计,天体引力场探测是空间探索的基本问题,系统参数估计则涉及非常广泛的飞行器或有效载荷的空间应用任务,涵盖微重力、测地学、广义相对论等科学领域。

  • 空间系统动力学、制导与控制

广义空间相对运动泛指空间任意范围多个在轨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包括飞行器之间相对运动,如大范围分布的卫星星座、中等范围分布的卫星编队,也包括航天器与有效载荷之间微小范围相对运动,如空间微重力平台等可活动设施。依托高技术科研项目,对于微重力环境中有效载荷运动的动力学与控制、地月空间航天器自主制导与控制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前瞻研究。

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

  • 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2022.2-2027.2,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飞行任务总体设计项目负责人,计划研制并发射三颗小卫星,在地月空间构建三星实验型星座,探索DRO独特性质和应用价值,验证地月空间自主巡航能力,同时实施伽马射线探测。

结题项目

  • 地月空间远轨太空港,3000万,2019.1-2021.12,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项目负责人。 
  • 核电推进地月空间与深空飞行轨道设计,183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课题负责人。 
  • 轻量化样品返回舱技术(小天体采样返回任务),350万,2018.6-2021.6,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小天体采样返回子课题,项目负责人 
  • 脉冲星导航技术,220万,2017.1-2019.12,项目负责人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任务项目:××××综合精密定轨专项,1500万,2011.4- 2019.4,项目负责人
  • 载人航天预先研究项目,近地小行星XXX,30万,2015.7-2017.12,项目负责人
  • 地月系统卫星编队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培育项目,2015.8-2017.7,97万,项目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伽利略木卫探测飞行轨道设计与优化,2014.1-2016.12,80万,项目负责人。
  • 国家863计划项目:××××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2012.6-2016.6 ,项目负责人。
  • 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限制性N体问题周期轨道延拓理论与方法探索研究,2014.1-2015.12,10万,项目负责人。
  • 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项目:利用××××××的卫星编队与队形重构技术研究,2010.1~2011.12,30万,项目负责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天基非合作目标自主接近策略研究,2006.10-2008.10,30万,项目负责人。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利用halo轨道流形设计小推力深空飞行最优转移轨道,2007.1-2009.12,36万,项目负责人。
  • 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项目:利用××××进行轨道控制的带电卫星,2007.1-2008.12,20万,项目负责人。


研究生培养

2022年12月:杨驰航,博士研究生,论文:地月空间远距离逆行轨道相对运动与编队设计

针对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周期轨道线性化相对运动模型,在已有的半解析解的基础上,采用傅里叶级数构建了结构简洁、统一形式、精度较高的有界近似解析解,并以此分析了地月空间远距离逆行轨道DRO近距离相对运动特性,设计了DRO近距离脉冲机动辅助绕飞/伴飞编队。基于拟周期轨道相位角随时间线性增长的基本性质,提出了一种采用参考卫星相位与星间相位差的参数化方法,可用于描述相同及不同拟周期轨道、包含双星及多星、采用任意目标几何构型的相对运动演化。提出并设计了基于拟DRO的环月导航卫星5星编队和16星星座新概念方案,具备自主高精度定轨和月球轨道反演能力,16星星座能够以超过99%的覆盖率实现GDOP小于10的全月表全时覆盖。

2022年4月:刘江凯,博士研究生,论文:地月空间DRO航天器自主导航技术仿真研究 - 基于脉冲星、GNSS和LEO星间链路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对DRODistant Retrograde Orbit)航天器提出了自主导航(在轨自主解算轨道状态和星上钟差)需求,本论文面向该问题,重点研究了三种技术途径的工程可用性,即当前技术条件下的可行性和能够实现的自主导航性能(精度和收敛时间):1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通过接收脉冲星周期性X射线辐射信号,为DRO航天器提供全天然且几乎不受人为干扰的自主导航服务;2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弱信号自主导航,通过低增益天线直接接收GNSS信号,为DRO航天器提供高性价比的自主导航服务;3LEOLow Earth Orbit)星间链路自主导航,利用一颗LEO卫星(已实现GNSS定轨与授时)与DRO航天器建立星间链路,为DRO航天器提供高性能的自主导航服务。三种自主导航技术途径均基于测距信号,但信号强度由弱到强,定轨性能由低到高,数据处理原理类似但方法不同。

2021年5月:马剑,博士研究生,论文:地月空间连续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

本文基于小推力轨道优化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地月空间小推力轨道的设计思路,该思路的内涵可总结为四点:1)平均轨道动力学用于建模和求解近地/近月空间大量圈数的小推力轨道,2)受控捕获轨道概念将混沌性强的拉格朗日点附近目标轨道转换为混沌性弱的环地/环月目标轨道,3)过渡轨道概念用于将平均轨道设计结果与瞬时轨道设计结果实现准确拼接,4)辅助机动速度增量采取局部直接优化转换为连续小推力以保证迭代收敛性。在上述设计思路的指导下,形成了一套实用的地月空间小推力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能够求解地月空间各类轨道之间的小推力轨道设计问题,同时归纳了值得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2021年5月:彭超,博士研究生,论文:地月空间低能转移轨道全局设计与并行计算

本研究主要关注三类地月空间轨道DRO(Distant Retrograde Orbit,远距逆行轨道)、IGSO(Inclined Geo-Synchronous Orbit,倾斜地球同步轨道)、PLO (Polar Lunar Orbit,月球极轨)低能进入的脉冲机动转移轨道设计问题,重点研究了利用日、月引力辅助实现低能转移轨道的全局设计问题,包括设计思路和计算方法,力求在特定的CPU/GPU并行计算资源条件下寻找更多数量的低能转移轨道解,得到转移时间(重点关注100天以内)和燃料消耗(以所需总速度增量表示)帕累托前沿。本文利用日、月引力辅助的设计思路可总结为:日月借力白道面内低能转移、太阳借力和远地点机动低能抵近月球、月球借力消除白道面外轨道运动或进入大倾角环地/环月目标轨道;计算方法可归结为:基于CPU/GPU并行计算的蒙特卡洛近月轨道全局搜索、构建海量近月/远地轨道数据库及海量近月轨道拼接。这一设计思路和计算方法能够求解出大量LFO-DRO、GTO/深空返回-DRO、GTO-IGSO/PLO低能轨道解,形成明显的转移时间和燃料消耗帕累托前沿,一方面为地月空间飞行任务提供了转移轨道设计总体方案,另一方面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理解低能转移轨道的飞行机理。

2020年8月:朱小龙,博士研究生,论文:缩放因子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及其在航天器轨道优化中的应用

改进了差分进化算法,提升了航天器轨道全局优化求解效率。

2020年5月:王文彬,博士研究生,论文:基于DRO-LEO编队的地月空间航天器自主导航与授时研究

提出了DRO-LEO编队的地月空间航天器导航与授时系统概念。

2019年12月:刘伟,博士研究生,论文:空间高微重力悬浮平台控制技术研究

本论文主要涉及了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制的主动隔振装置MAIS(Microgravity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以及零重力机器人ZGR(Zero Gravity Robot)。基于MAIS和ZGR的硬件组成、控制系统架构,开展高精度的建模、测量与控制方法研究。

2019年5月:何胜茂,博士研究生,论文:Vinf限制转移与连续借力飞行轨道:算法与应用

提出了一种Vinf限制转移轨道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可以包含中途机动设计,并高效地求解多次引力辅助飞行轨道设计问题;基于Vinf限制转移轨道概念,提出了引力辅助循环轨道及其无动力连接轨道设计方法,展示了该方法的若干应用案例;基于引力辅助循环轨道概念,有效解决了四颗伽利略木卫全球近距离飞越普查任务飞行方案设计问题,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其他行星-卫星系统,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2018年5月:孟雅哲,博士研究生,论文,最小燃耗连续推力轨道的混合法延拓设计算法

对连续小推力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



发表论著

著作

  • 李俊峰,罗亚中,高扬,纪念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十周年,科学出版社,2021年9月。


期刊论文

2021-2025

  • Peng C. Zhang, H. Gao Y. Exploring more solutions for low-energy transfers to lunar distant retrograde orbits,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Dynamical Astronomy, accepted.
  • Liu J, Wang W, Zhang H, Shu L, Gao Y. Autonomous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timekeeping in lunar distant retrograde orbits by observing X-ray pulsars. Navigation, 2021, 68: 687-708.
  • Yang, C.H. Zhang, H. Gao, Y. Analysis of a neural-network-based adaptive controller for deep-space formation flying,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21, 68(1): 54-70.

2016-2020

  • Lin Y, Zhang Y, Hu S, Xu Y, Zhou W, Li S, Yang W, Gao Y, Li M, Yin Q, Lin D, and Wing I. Concepts of the Small Body Sample Return Missions - the 1st 10 Million Year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J].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20, 216:45.
  • Wen, T.  Zeng, X. Circi,  C. Gao, Y. Hop Reachable Domain on Irregularly Shaped Asteroids.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2020, 43:7, 1269–1283.
  • Zhu, X. Zhang, H. Gao, Y.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caling factor and fitness values in differential evolution, IEEE Access, 2020, 8, 32100-32120.
  • Wang, W.  Shu, L.  Liu, J.  Gao, Y. Joint navigation performance of distant retrograde orbits and cislunar orbits via LiAISON considering dynamic and clock model errors, Navigation, 2019, 66(4): 781-802.
  • Wen C , Gao Y , Shi H . Three-dimensional relative reachable domain with initial state uncertainty in Gaussian distrib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G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2019, 233(5):1555-1570.
  • Meng Y, Zhang H. Gao Y. Low-Thrust Minimum-Fuel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Using Multiple Shooting Augmented by Analytical Derivatives.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2019, 42(3), 662-677.
  • Wen C, Chao P, Gao Y. Reachable domain for spacecraft with ellipsoidal Delta-V distribution[J]. Astrodynamics, 2018, 2: 265-288.
  • Li, K. , Zhou, X. , Wang, W. , Gao, Y. , Zhao, G. , & Tao, E. , et al. Centimeter-level orbit determination for tg02 spacelab using onboard gnss data. Sensors, 2018, 18, 2671; doi:10.3390/s18082671.
  • Liu, W. Gao, Y. Dong, W. Li, Z. Flight Test Results of the Microgravity Active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in China's Tianzhou-1 Mission. 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30(6), 995–1009.
  • 彭超、温昶煊、高扬. 地月空间DRO与HEO(3∶1/2∶1)共振轨道延拓求解及其稳定性分析,载人航天,2018, 24(6):703-718.
  • 王彗木、刘伟、高扬. 绳网飞行器+绳系机械爪”捕获近地小行星的新概念方案载人航天,2018,24(4):470-478.
  • 马剑、孟雅哲、朱小龙、何胜茂、高扬,特定区域密集观测的低轨卫星星座最优设计方法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048(002), 170-184.
  • 朱政帆、高扬、空间小推力轨道最优Bang_Bang控制的两类延拓解法综述,深空探测学报,2017,4(2): 101-110.
  • Peng, C. Gao, Y.  Formation-Flying Planar Periodic Orbit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satellite Lorentz Force,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2017, 53(3): 1412-1430.
  • Zhu, Z. Gan, Q. Yang, X. Gao, Y. Solving Fuel-Optimal Low-Thrust Orbital Transfers with Bang-Bang Control Using a Novel Continuation Technique, Acta Astronautica, 2017,137: 98-133.
  • He,S. Zhu, Z.Peng C. Ma, J. Zhu, X. Gao, Y, Optimal design of near-Earth asteroid sample-return trajectories in the Sun-Earth-Moon system,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16, 28(5): 1466-1478.

2011-2015

  • 王文彬、高扬,精密定轨中三类经验加速度的有效建模方法,宇航学报,Vol.36, No.12,2015, pp. 755-762.
  • 朱小龙、刘迎春、高扬,航天器最优受控绕飞轨迹推力幅值延拓设计方法,力学学报,Vol.46, No.5, 2014, pp.756-769.
  • Gao, Y., Analysis of the Earth co-orbital motion of Chang’e-2 after asteroid flyb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59, No. 17, 2014. pp.2045-2049.
  • Gao, Y., Near-Earth Asteroid Flyby Trajectories from the Sun-Earth L2 for Chang’e-2’s Extended Flight.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 29, No.1, 2013, pp.123-131.
  • Gao, Y., Li, H., He, S. First-round Design of Flight Scenario for Chang’e-2’s Extended Mission: Taking Off from Lunar Orbit.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28, No.5, 2012. pp.1466-1478.
  • 彭超、高扬,近圆参考轨道卫星编队洛仑兹力控制,《力学学报》,V44(5), 851-860, 2012.(入选庆祝《力学学报》创刊55周年专栏)
  • 何胜茂、谭高威、高扬,第三届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冠军团队方法与结果,《力学与实践》,Vol.34, No.3, 2012. pp.95-101.
  • Peng, C., Gao, Y., Lorentz-Force-Perturbed Orbits with Application to J2-Invariant Formation. Acta Astronautica, Vol.77, 2012, pp.12-28.
  • 高扬,电火箭星际航行:技术进展、轨道设计与综合优化,《力学学报》,Vol.43, No.6, 2011. pp. 991-1019.(纪念力学学报首任主编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专栏约稿)

2006-2010

  • Gao, Y., Li. X., Optimization of Low-Thrust Many-Revolution Transfers and Lyapunov-based Guidance, Acta Astronautica, Vol.66, Nos.1~2, 2010, pp.117-129.
  • Gao, Y., Linear Feedback Guidance for Low-Thrust Many-Revolution Earth-Orbit Transfers, 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 Vol.46, No. 6, 2009, pp. 1320-1325.
  • Gao, Y., Li, W., Systematic Direct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Continuous-Thrust Earth-Orbit Transfers,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Vol.29, No. 1, 2009, pp.56-69.
  • Gao, Y., Direct Optimization of Low-Thrust Many-Revolution Orbital Transfers,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Vol. 22, No. 4, pp. 426-433, 2009.
  • Gao, Y., Low-Thrust Nonlinear Guidance by Tracking Mean Orbital Elements,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Vol.31, No.4, 2008, pp. 1103-1110.
  • Gao, Y., Near-Optimal Very Low-Thrust Earth-Orbit Transfers and Guidance Schemes,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Vol.30, No.2, 2007, pp.529-539.
  • Gao, Y., Low-Thrust Interplanetary Transfers Including Escape and Capture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Vol.30, No.6, 2007, pp. 1814-1818.
  • Gao, Y., Earth-Moon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Using 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Vol.20, No.5, 2007, pp.452-463.
2001-2005
  • Gao, Y., Kluever, C. A., Engine-Switching Strategies for Interplanetary Solar Electric Propulsion Spacecraft, 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 Vol.42, No.4, 2005, 765-767.
  • Gao, Y., Kluever, C. A., Analytic Orbital Averaging Technique for Computing Tangential-Thrust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Vol. 28, No.6, 2005, pp.1320-1323.
  • Gao, Y., Kluever, C. A., Low-Thrust Guidance Scheme for Earth-Capture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Vol.28, No.2, 2005, pp.333-342.

空间轨道设计

  • 获得2009年第1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冠军
  • 获得2011年第3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冠军
  • 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举办了2010年第2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
  • 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举办了2012年第4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 
  • 研究团队获得GTOC6(2012年)第6届国际全局轨道优化竞赛第5名
  • 获得2013年第5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冠军(3团队并列)
  • 研究团队获得GTOC7(2014年)第7届国际全局轨道优化竞赛第4名
  • 研究团队获得2014年第6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甲组冠军
  • 研究团队获得2020年第11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冠军
  • 组织举办2022年第12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

招生招聘

2023年9月入学硕、博研究生1-2名(包含推免生)

  博士招生专业与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1. 飞行器设计技术 2. 并行设计与仿真技术

  硕士招生专业与方向:082501 飞行器设计 1.航天器动力学、控制与仿真 2.航天器及空间应用的任务分析与系统设计;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1.并行设计与仿真技术 


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

根据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工作需要,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公开招聘特别研究助理特别研究助理是中国科学院为了进一步支持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创新研究所设置的科研岗位,年薪按照研究所副高级平均水平执行。空间应用中心特别研究助理目前年薪已超过35万(税前),并可按实际绩效继续上浮。

招聘岗位信号处理技术科研岗(1人) 招聘部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探索技术研究室

岗位职责依托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地月空间探索),开展空间复杂环境的无线电信号捕获跟踪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聚焦于地月空间航天器自主导航对星间射频测距信号高灵敏度捕获和高精度跟踪的需求,重点开展GNSS导航接收机高动态、高灵敏度捕获和高精度跟踪技术研究;开展星间测量通信时频传递一体化信号编码、调制和解调技术研发;以及相关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技术研究。研究工作旨在推动空间精密跟踪测量技术应用于地球科学和深空探测,包括行星电离层、大气环境及重力场等空间探测任务。申请或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参与航天产品研制开发,定期发表高水平论文。

  岗位要求:(1)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院所的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一般要求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2)在相关领域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等。(3)学习能力强,对学习新知识、进入新领域具有热情,具有合作精神。

  联系:个人简历及学术及科研成果简介等材料发至:高老师gaoyang@csu.ac.cn,舒老师shuleizheng@csu.ac.cn。请以“应聘特别研究助理+姓名”作为邮件主题和附件名称。学术及科研成果简介包括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总数不超过5个。通过资格初审的应聘者参加面试,面试时间和地点及其它相关材料另行通知。初选不合格者不另行通知。(2022年6月3日发布,招满截止


招聘岗位地月空间定轨导航与卫星网络技术科研岗(1人)招聘部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探索技术研究室

岗位职责依托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月空间探索),岗位职责包括开展地月空间飞行器星间链路、定轨导航、卫星组网的建模仿真与系统分析,推动地月空间卫星网络系统这一新兴研究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地月空间通导遥一体化应用任务系统设计和分析论证,参加先导专项及后续定轨导航与卫星组网星载软件开发项目,参与构建地面模拟仿真与测试验证系统。同时,申请或参与其它相关科研项目,定期发表高水平论文。与近地轨道卫星网络(比如星链系统)不同,地月空间卫星网络仍是新概念,试图在远至月球以远的广阔空间建立卫星网络,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建立与卫星自身的定轨导航紧密耦合。在距离远、地月遮挡中断、星间构型不断变化等环境下,具备自主保持卫星互联的能力。

  岗位要求:(1)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院所的相关专业博士学位,一般要求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2)在相关领域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等。(3)具备高水平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4)学习能力强,对学习新知识、进入新领域具有热情,具有合作精神。

  联系:个人简历及学术及科研成果简介等材料发至:高老师gaoyang@csu.ac.cn,王老师wangwenbin@csu.ac.cn。请以“应聘特别研究助理+姓名”作为邮件主题和附件名称。学术及科研成果简介包括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总数不超过5个。通过资格初审的应聘者参加面试,面试时间和地点及其它相关材料另行通知。初选不合格者不另行通知。(2022年6月3日发布,招满截止


地月空间探索与利用

在人类历史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设法拓展生存空间并维持其安全感,从发现新大陆到大航海,再到利用空气动力飞行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近地太空,下一个目标则是地月空间并以此为跳板到达火星。地月空间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新疆域,世界航天大国竞相角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我国航天科技跨越式发展并补强既往短板的难得机遇。展望长远,地月空间将在推动科学与技术发展、商业化月球资源开发、太空旅游等方面均蕴含重大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