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钱骅  男  博导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电子邮件: qianh@sari.ac.cn
通信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海科路99号1号楼3楼
邮政编码: 201210

研究领域

无线通信、非线性信号处理、大数据信号处理
在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算法和研究与实现方面有长期的理论和工程经验,精通系统模拟前端和基带算法和综合性能优化,对通信系统的非线性模块的建模与补偿算法有深入研究。对于大数据信号处理、机器学习有深入研究。

招生信息

只招收博士生或有志硕博连读的硕士生
招生专业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85400-电子信息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招生方向
无线通信
信号处理
机器学习

教育背景

2001-08--2005-08   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   博士
2000-08--2001-06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   助研博士生
1998-09--2000-07   清华大学   硕士
1994-09--1998-07   清华大学   学士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
2016-01~现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研究员
2010-04~2015-12,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2006-04~2010-06,Marvell Semiconductor, Inc., 主任设计工程师
2005-11~2006-04,Chrontel Inc., 数字设计工程师
学术兼职
2012年至今,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2013年至今,IEEE高级会员
2011年至2015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专利与奖励

   
科技奖励

  1. 2017年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国家级
  2. 2016年                       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省部级
  3. 2015年                       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省部级
  4. 2015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

个人荣誉

  1. 2016年                       上海市浦东新区****
  2. 2014年                       科技部宽带无线传感网创新团队
  3. 2011年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4. 2010年                       中国科学院****


代表性授权专利

  1. 钱骅、贾建鑫、康凯,一种实现数据按序传送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811190262.3,2021年4月6日。
  2. 钱骅、方舟、康凯、朱正航,基于MMSE准则提高非线性多用户MIMO系统性能的方法及装置,中国发明专利zl201810259355.0,2020年9月25日。
  3. 钱骅、方舟、裴旭明、康凯、朱正航,基于预编码降低多天线PAPR的方法及MIMO系统,中国发明专利zl201810172353.8,2020年9月11日,优先权日:2018年3月1日。
  4. 钱骅、蔡孙增,一种基于微LED阵列的可见光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中国发明专利zl201510079035.3,2018年11月30日。
  5. 钱骅、裴旭明、姚炜、王育兵、熊勇、杨旸,一种蜂窝网与无线局域网切换的方法及系统,中国发明专利zl201110436205.0,2017年7月25日。
  6. 钱骅、康凯,一种非相干CPM信号解调设备及解调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310207746.5,2016年12月28日。
  7. 钱骅、冯卫锋、黄剑毅、沈漫源、关心、向卫东,一种射频功率放大器自适应数字预失真线性化系统,中国发明专利zl201110392693.X,2015年9月16日。
  8. W. Cao, Y. Zhang, H. Qian, Y. Yang, and H. Hu, “Hybrid monitoring-sleeping method of wireless sensor a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 Patent 10,064,137, Aug. 28, 2018.
  9. X. Wang, H. Qian, J. Xu, H. Huang, Y. Yang, and F. Wang, “Channel decoding method and decoder for tail-biting codes”, US Patent 9,083,385, July 14, 2015.
  10. H. Qian, S. Wu, and D. Yu, “Digital predistortion for nonlinear RF power amplifiers”, US Patent 8,498,591, July 30, 2013.

出版信息

   
代表性SCI期刊论文

  1. P. Cai, J. Zong, X. Luo, Y. Zhou, S. Chen, and H. Qian*, “Downlink channel tracking for 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aided FDD MIMO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accepted, Feb. 2021. DOI: 10.1109/TVT.2021.3063138
  2. M. Yang, H. Zhu, H. Wang, Y. Koucheryavy, K. Samouylov, and H. Qian*, “An Online Learning Approach to Computation Offloading in Dynamic Fog Networks,”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vol. 8, no. 3, pp. 1572-1584, Feb. 2021. DOI: 10.1109/JIOT.2020.3015522.
  3. Z. Fang, H. Qian*, K. Kang, H. Wang and Y. Jin, “Distortion-less PAPR Reduction Algorithm for Multi-User MIMO System with Linear Precod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vol. 95, Dec. 2019, 102575.  DOI: 10.1016/j.dsp.2019.102575
  4. H. Zhu, H. Qian*, X. Luo, and Y. Yang, “Adaptive queuing censoring for big data processing,”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vol. 25, no. 5, pp. 610-614, May 2018.  DOI: 10.1109/LSP.2018.2815006
  5. H. Qian*, X. Cheng, X. Luo, and W. Feng, “Calibration of nonlinear crosstalk in MIMO transmit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6, no. 5, pp. 3739-3748, May 2017.  DOI: 10.1109/TVT.2016.2600765
  6. H. Qian*, S. Yao, H. Huang, X. Yang, and W. Feng, “Low complexity coefficients estimation for concurrent dual-band digital predistor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63, no. 10, pp. 3153 - 3163, Oct. 2015.  DOI: 10.1109/TMTT.2015.2472002.
  7. H. Qian*, X. Wang, K. Kang, and W. Xiang, “A depth-first ML decoding algorithm for tail-biting trellises,”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4, no. 8, pp. 3339-3346, Aug. 2015.  DOI: 10.1109/TVT.2014.2360528.
  8. H. Qian*, S. Yao, H. Huang, and W. Feng, “A low-complexity digital predistortion algorithm for power amplifier lineariz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vol. 60, no. 4, pp. 670 - 678, Dec. 2014.  DOI: 10.1109/TBC.2014.2352911.
  9. X. Wang, H. Qian*, W. Xiang, J. Xu, and H. Huang, “An efficient ML decoder for tail-biting codes based on circular trap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vol. 61, no. 4, pp. 1212 - 1221, April 2013. DOI. 10.1109/TCOMM.2013.09.120275.
  10. R. Raich, H. Qian, and G. T. Zhou*, “Orthogonal polynomials for power amplifier modeling and predistorter design,"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53, no. 5, pp. 1468-1479, Sept. 2004.

科研活动

   
科研成果

  1. 2017年,实现了WiFI组网,实现了控制平面虚拟化,密集覆盖场景的无缝覆盖和干扰管理,实现了WiFI组播业务,实现了嗅探和定位功能,支持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了办公区、酒店、商场等多种场景的覆盖。
  2. 2015年,完成了WiFI综测仪,支持IEEE802.11a/b/g/n/ac标准,与R&S CMW500 WiFI综测仪性能相当。
  3. 2015年,完成了基于WiFI的、超过1 Gbps 传输速率的无线视频回传系统,支持所有通用视频格式,支持中继,单跳传输距离超过200米。
  4. 2014年,完成了超高速无线局域网IEEE802.11a/b/g/n/ac的原型演示系统,实现了载波聚合、MU-MIMO等新型通信技术。
  5. 2013年,完成了智能照明系统设计、硬件实现和应用示范。
  6. 2013年,完成了射频输入射频输出功率放大器的自适应数字预失真的实现和小型化。
  7. 2012年,完成了1基站、2终端的多点协作传输演示系统。该系统支持6发6收、100MHz传输带宽,具有1Gbps信息传输能力。
  8. 2012年,车载宽带无线接入IEEE802.11p原型演示系统。该系统符合IEEE802.11p标准,改进的信道均衡算法可以支持120km/h的高速移动。
  9. 2012年,完整实现了ZigBee Pro的协议栈,实现了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低功耗增强。

指导学生

   
博士后

  1. 2015年,康**,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博士毕业生

  1. 2013年,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2. 2014年,黄**,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 2015年,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 2015年,蔡**,联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5. 2016年,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 2019年,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 2020年,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硕士毕业生

  1. 2015年,陈**,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2. 2015年,彭**,美满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Marvell)
  3. 2016年,程**, 恒玄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4. 2016年,赵**, 中国银行数据中心
  5. 2016年,赵**,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6. 2019年,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7. 2019年,潘**,武昌职业学院
  8. 2020年,赵**,澳门大学(博士研究生)
  9. 2020年,赵**,中科曙光
  10. 2021年,胡**,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11. 2021年,韩**,微软(中国)研发中心